深圳市投资商会

投中年度盘点:2013年VC/PE行业十大事件盘点

发布时间:2013-12-12 17:10:29
浏览量: 2737

 

2013年,中国VC/PE市场继续“猫冬”,投资机构艰难跋涉谋求新发展过程中,行业环境正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化,监管层面已出现里程碑式转折,募投管退环节也出现诸多气象,行业发展趋于理性化,为VC/PE新周期的到来埋下伏笔。基于对过去一年间国内VC/PE行业市场运行状态的监测和长期研究,投中研究院盘点行业热点及发展趋势,总结出“2013年中国VC/PE行业十大事件”,以期为未来行业发展提供借鉴。

  属身证监会,权限初定

  2013年6月,中央编办印发《关于私募股权基金管理职责分工的通知》。《通知》明确,证监会负责私募股权基金的监督管理,实行适度监管,保护投资者权益;发改委负责组织拟订促进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政策措施,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政府对私募股权基金出资的标准和规范;两部门要建立协调配合机制,实现信息共享。

  国内VC/PE行业一度游离于政府有效监管之外,这段监管真空期为行业快速孕育发展创造难得机遇,但随着国内股权投资市场逐步壮大成熟,行业规范亟待提升,而发改委和证监会的模糊监管权限成为制约行业发展的枷锁。此次职能划分,证监会对VC/PE的管辖权得以明确,但在相关政策规范领域仍需多方共商制定。接下来在开展大资管业务以及面对IPO重启与注册制改革的艰辛路上,VC/PE能获得多少实质帮扶仍有待观察。

  监管立法难,舌战继续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投资基金法》已实施,首次明确了“公开募集”与“非公开募集”的界限,将私募基金作为具有金融属性的金融产品纳入监管范围,实施适度、有限地监管。然而由于各方分歧,对VC/PE的监管未列入新《证券投资基金法》内,伴随着证监会的监管职能得以明确,证监会基金管理部以《私募证券投资基金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为基础,起草《私募投资基金管理暂行条例》草案将VC/PE纳入监管范畴。2013年11月,证监会私募基金工作小组组长刘健钧与国内创投大佬开展闭门座谈,针对草案征求业内意见,此前该草案已经报送科技部、财政部、国税总局等13个部委征求意见。

  针对VC/PE监管法规的讨论已经在坊间和几大部委间开启数轮,受部委内部分歧和民间机构抵制影响,各方始终无法达成统一意见,在修订《基金法》过程中,对VC/PE主体的监管以缺位告终。但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已成为私募投资领域的重要力量,选择合适的管理方式势在必行,伴随着行业监管权的落地,在刘健钧的推动下,《条例》草案增加了关于私募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的内容,从机构主体、产品和从业人员三个方面进行监管。但考虑到创业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行业的特殊性,本草案在细节内容商议方面仍面临众口不调的难题,原计划今年发布的法规只能寄期望于年后再定。

  新股再上路,市场窃喜

  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推行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随后证监会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逐步推进股票发行从核准制向注册制过渡。根据《意见》,预计2014年1月约有50家企业能完成程序并陆续上市,目前在排队七百余家企业预计明年逐步消化。

  此前众多投资机构以上市导向开展投资业务,过渡依赖IPO通道,而长达一年之久的闭关之举令投资机构陷入进退维谷的窘境,不少小型机构在今年市场上销声匿迹,行业洗牌从口号落到实地。基于国内经济形势逐步转好的大环境,IPO重启以及注册制改革的愿景将为股权投资市场注入新一轮活力,但经过大浪淘沙的洗礼,无论是GP还是LP都已对未来投资市场报以更务实和谨慎的心态,全民PE的现象难以再现。

  并购退出潮,风骚无限

  相对于美国主要依靠并购退出的格局,既往国内投资市场并购退出一直在IPO退出的光芒下低调发展, 2013年退出市场格局出现巨大转折,多元化退出格局凸显。一方面受内地暂停审批的影响,诸多企业对漫漫IPO路失去信心,另一方面以BAT为首的行业巨头和上市公司群掀起大规模并购潮,91无线、第七大道、PPS等经典案例为今年低迷的退出业绩增添生气,而满族信息、长城影视依托借壳上市也为投资机构退出创造不错机遇。

  2013年中国投资市场被冠以诸多称谓,其中“并购年”的美名最为瞩目,尤其是在互联网、文化传媒等领域,大土豪们疯狂撒钱,创造一个又一个不朽神话。2013年是中国投资市场退出格局转变的关键一年,退出多元化尝试初获成果,这主要归功于IPO暂停形成的压力和上市公司开展市值管理的诉求,从长远来看,以创业板为主体的并购行为还有待于在再融资体制方面进一步突破。

  中概股爆发,再添生机

  经历上一轮中概股低迷期后,2013年美股IPO再度恢复生机,下半年58同城、去哪儿、3G门户等一批中国优秀企业集中登陆NYSE和NASDAQ市场。伴随着这一波上市热潮,DCM、华平、IDG等投资机构实现退出,获得不错收益回报。

  在内地IPO闭关的档口,人民币基金退出乏力,市场表现低迷,美股市场的激昂助美元基金成为今年市场上名至实归的活跃者。但仍需注意的是,对外资投资机构而言,同时操控人民币和外币基金中如何实现联动仍然没有有效解决方案,在外资投资管制方面也存在诸多局限性,接下来美元基金的发展之路仍充满荆棘。

  资本联姻热,协作升级

  2013年11月,东方创业公告称,海通并购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募集首期30亿并购基金,其中国企上市公司东方创业认购1.45亿;加之日前益民集团与德同资本合作设立PE产业升级基金,一时间国企和投资机构协作的热浪骤然升温。

  从投资机构角度而言,传统过渡依赖高净值人群募资和上市导向投资的模式已经落伍,探索新的运营模式迫在眉睫,借力国有资本或上市公司开展产业投资或并购投资是一种强强联手的好思路。从国有资本或上市公司的角度而言,既可以在产业整合路上预先铺路封死竞争对手参与机会,又可提前锁定高收益。

  自贸区挂牌,细节待观

  2013年9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挂牌成立,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中,对鼓励股权投资提出诸多支持:在自贸试验区内进行新的尝试,对区内的外商投资,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支持试验区内各类投资主体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鼓励在试验区设立专业从事境外股权投资的项目公司,支持有条件的投资者设立境外投资股权投资母基金。2013年11月,人民银行出台《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提出促进企业和个人跨境直接投资便利化、对外融资便利化、开放境内资本市场等等措施。

  在VC/PE领域,目前跨境投资的核心制约在于外商投资身份在内地投资的多重限制和内地投资者出境投资繁琐的审批流程,在当前已经公布的《总体方案》和部分配套文件中,开放领域主要集中自贸区内,对于境内区外的募资/投资等内容尚未得到明确反馈,尤其是对VC/PE投资领域,期待自贸区和人行等机构后续尽快推出各项细则,在具体操作层面提供强有力支持。

  定增投资热,喜忧参半

  2013年,PIPE投资成为股权投资市场中闪亮的一景,无论是KKR投资海尔、IDG投资全聚德的经典案例,还有在内地和香港定增市场频频出现的内地投资机构的身影,一时间定增投资成为机构投资的焦点话题。

  PIPE投资获得诸多机构的热捧,不仅仅出于对中国经济以及优秀企业发展前景的肯定,还得益于基金大型化发展趋势的推动,以及当前投资环境的挤压。近年来,超大型基金的募集越来越频繁,针对数亿及数十亿美金的投资诉求,原先针对未上市公司的少量股权投资已不适用,PIPE投资成为少数不错选择对象之一;另一方面,投资机构面临退出乏力和一级市场投资谨慎的双重选择,PIPE成为多元化一种选择。

  毕马威入市,产业延伸

  2013年11月,专业性服务公司巨头毕马威透露将发布首只自营投资基金——毕马威资本(KPMG Capital),该基金将投资数据和分析行业。作为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毕马威在全球156个国家拥有15.2万名员工,营收达到230亿美元。它正在创办的毕马威资本将是一个全新的自营投资基金,总部将设在伦敦,并进行全球化投资。

  此次探索尝试预示着金融服务行业将发生巨大变革,未来投资市场的角色划分将不会保持经纬分明的便捷,在发挥产业链协同作用的同时,利用自身的主业优势延伸产业链也是不错的尝试。内地和君由咨询向投资的跨越也是典型案例,但如何最大化内部业务协同作用,以及在母主体大环境下解决投资团队薪酬体制仍是难以跨越的难题。

  家化斗争热,利益至上

  2013年9月14日,葛文耀在微博上说:“我一辈子只做了一件事,我相信家化的品牌和家化会永存,哪怕我离开了”;9月17日晚间,上海家化公告称,董事长葛文耀提出,因“年龄和健康关系”,申请退休;22日晚间,上海家化公告称,葛文耀辞职被批,独立董事张纯任代理董事长;11月15日,由平安信托推荐的候选人谢文坚通过上海家化董事会投票,成为新任上海家化董事长。

  上海家化集团和平安信托的联姻是资本与产业合作的代表性案例,家化掌门人的更迭核心在于公司管理层和股东平安信托分歧的激化。在双方联姻过程中,上海家化期待平安兑现70亿资金投入的承诺和提供科学管理、人才培养方面的支持,实现产业链扩张,平安信托期待的是通过输出管理协助家化快速升值,达到高额股权投资回报的目的。在未来股权投资市场中,大比例投资和控股型投资的比重有望进一步提升,在投后管理过程中如何处理投资机构和公司管理团队的关系将是大家普遍出现的问题。

上一篇:800家PE/VC落户前海:机构担忧难享受税收优惠

下一篇:厉以宁、雷军等当选第十四届中国经济年度人物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