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将全力推动湘投高创投转型,至少实现与市场化基本接轨的进程,坚决不走回头路。”湖南湘投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暄近日向证券时报记者表示。
据了解,湘投高创投下属于湘投控股集团,湘投控股集团则隶属于湖南省国资委管理。作为创投“湘军”中比较特殊的一员,湘投高创投是纯国资背景,成功投资了博云新材、尤特尔生化、三一重工、唐人神等公司,在业界有较高知名度。然而,随着竞争日益激烈,国有体制的弊病越来越突出。
对此,谢暄认为,“再不改革,我们与民营创投差距越来越大。”
事实上,国有创投的体制瓶颈已是一个公开化的问题。近年来,国有创投高层人士离职的案例屡见不鲜,如前达晨创投高管晏小平、前鲁新创投总经理李功臣、前深创投总裁李万寿等。这些高层离职的原因,激励机制不足、投资效率较差等体制痼疾被提及得最多。
在采访中,谢暄多次强调,这次改革的底线是不走回头路。“现在国有创投与民营创投的竞争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我们的激励、投资机制都不如民营创投灵活,人才难留住,而且还存在年度和任期考核的问题,这些要求都和创投行业长期投资的特性相悖。”
谢暄直言,为了激励团队,公司也曾经做过重大改革,尽量与市场化接轨,但是,一个客观事实是,虽然其团队超额完成了任务,可是激励无法兑现,而且这样的问题已经存在了不止一两年。
为增强国有创投的竞争力,许多国有创投内部或多或少都进行过机制创新,但很少能实现完全市场化。投中集团研究主管宋绍奎表示,不少国有创投都进行了激励优化,但体制约束毕竟始终存在,所以还是和民营创投存在很大差距。
“在创投行业,一个优秀的团队很可能取得超额回报,在民营创投里,为了留住优秀人才和激发团队活力,一般会将超额的部分给予团队一定的奖励,但在国有创投里,很难做到这一点。”宋绍奎说。
深圳一位民营创投机构的负责人认为,民营创投的激励机制相对非常灵活,创投行业最终拼的还是人才,虽然激励措施不是唯一的,但如果承诺的奖励一直不能到位,也说明国有体制缺陷比较明显,人才很难留住。
谢暄认为,体制的束缚已经让团队遇到了发展瓶颈,所以即使改革不能成功,也坚决不走回头路。“为了与市场化接轨,这些年我们已经做了很多努力,我完全明白实现这一目标有多么难。”谢暄说,国有创投有其特殊性,改革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忘本,但不改革更不行。
在一些业内人士看来,谢暄的改革将十分艰难。
宋绍奎表示,国有创投转型一直是一个艰难的课题,首先,创投机构转型不可以和过去的历史相割离,而国资背景的创投机构一般历史背景比较长,如何平衡国有资本和后续LP的利益,这需要非常灵活的方式;其次,不论纯国资或以国有资本为主的创投,在成立之初大多负有部分非市场化职能,这部分职能和相关人员如何剥离?目前,创投行业还没有出现一个非常具有借鉴性的改革模式,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国有创投改革必须结合当地的情况以及公司的历史背景,以灵活的方式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不能“一刀切”。
谢暄表示,希望以相对温和的渐进式方式逐步实现湘投高创投的基本市场化。第一,将现在的湘投高创投保留作为第一期母基金,原团队主要骨干管理,保留原有的管理方式,继续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第二,以后成立新基金可以作为第二期,新基金用市场化的方式运作,实现团队持股接近60%,保证团队的干劲和决策权。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的改革有了顶层设计的支撑。”谢暄说,对于国有创投来说,三中全会是一个契机,国有创投的改革或许可以实现突破。